“人員輪換,機器不停,可實現每天16小時工廠化生產,滿負荷運行情況下,一臺預配平臺每天可完成近200組腕臂預配……”1月6日上午,中鐵武漢電氣化局連鎮(zhèn)鐵路站后“四電”科技創(chuàng)新成果觀摩會在揚州召開,在中鐵武漢電氣化局連鎮(zhèn)鐵路科工裝備中心生產區(qū)前,4名工作人員正在現場展示科技范兒十足的智慧裝備。
這個智慧裝備名叫“接觸網腕臂自動預配平臺”,裝備所生產的“腕臂”將運用于鐵路“弓網系統”,負責控制列車的行與停。相對于原預配平臺,該智慧平臺配有4萬多個工裝配件,2600米控制纜線,36個緊密傳感器,以及20臺高精度驅動電機,采用自動化控制等新技術,蘊含科工中心10多項原創(chuàng)技術發(fā)明。不僅節(jié)約了時間和人力成本,將原來12名操作人員配備要求降低到4人,生產精確度和穩(wěn)定性也得到大幅提高。
在現場看到,除了像“接觸網腕臂自動預配平臺”這樣的新型生產設備,智能調度指揮平臺、“千里眼”監(jiān)控、“順風耳”匯總、APP查詢、云平臺運算、VR安全體驗等智慧裝備也一一亮相。這些裝備在連淮揚鎮(zhèn)鐵路的廣泛應用,大大提高了鐵路管理效能和產品質量。
在揚州南高鐵站直線距離6公里外,3臺銀色高柱正矗立在揚州南牽引變電所施工現場?,F場技術負責人馬雁介紹,這3臺高柱是連淮揚鎮(zhèn)鐵路的“斷路器”,目前施工現場正在安裝132臺相關變電設備。據了解,該變電所將為揚州-淮安段約40公里范圍內的鐵路提供動能,保證高鐵的穩(wěn)定供電,目前工程進度已完成50%左右,預計2019年6月將完成工程測試,具備送電條件。
目前在建的連鎮(zhèn)鐵路站后“四電”系統集成項目,正線全場305公里,橋梁占比達89.3%。自2017年11月項目開工以來,數千名電氣化施工人員奮戰(zhàn)在連鎮(zhèn)鐵路沿線,面臨登高作業(yè)任務繁重、安全監(jiān)控、現場管理壓力大等難題的挑戰(zhàn)。中鐵武漢電氣化局連鎮(zhèn)項目部明確建設“智慧高鐵”的管理主軸,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,以視頻化管理體系和調度信息管理體系為基礎,升級研發(fā)工程調度信息化系統,為鐵路“四電”施工裝上智能“心臟”。中鐵武漢電氣化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、黨委書記周志宇表示,中鐵武漢電氣化局始終瞄準世界鐵路電氣化施工技術前沿,在智能裝備制造、工程軟件開發(fā)、工程調度信息化、BIM技術應用等領域進行深度研究,這些成果廣泛應用在連淮揚鎮(zhèn)鐵路建設中,為打造“科技連鎮(zhèn)、智慧連鎮(zhèn)”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中鐵武漢電氣化局集團有限公司連淮揚鎮(zhèn)項目部常務副經理陳樂林表示,連淮揚鎮(zhèn)鐵路“四電”工程由武漢中鐵武漢電化局承擔,目前建筑電力工程已完成70%,通信信號專業(yè)已完成45%。按照工期要求,“四電”工程將在2019年年底前全部完成,并于2020年2月具備驗收條件。
信息來源:揚州高鐵網 信息整理:www.hufengsk.com